
版权所有:海南文化网
咨询热线:0898-68521012
投稿邮箱:303771529@qq.com
公司地址: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贤濂路58号楠滨华庭项目商铺北区C栋商场3层夹307-308
Copyright © 2016 wh0898.com 琼ICP备16000209号-2
第四对
学高身正,海公师法王阳明
家祸亲难,佞人蔑陷海忠介
学高身正,海公师法王阳明
家祸亲难,愚人蔑陷海忠介
解析:很多有人相信,后人对海瑞污蔑死守礼教:饿死女儿、逼死妻子。
海瑞的母亲是有名节妇,海瑞非常尊重母亲,但非但不要求妇女死守礼教,相反,海瑞当应天巡抚的时候,还出告示鼓励寡妇改嫁。海瑞在南平当教谕时候,没有采用当时相对保守的朱熹教义,而是继承王阳明倡导的训蒙方法。例如海瑞赞同王阳明提到“鞭挞绳束”学童会产生逆反心理,应该像植树那样“舒畅之则条达”。如此开明的海瑞会死守礼教,逼死女儿和妻子?史料证明这些都是“佞人蔑陷海忠介”。
原创中外管理杂志7小时前
我要分享
海南省品牌建设促进会(筹)李长茂
“熊孩子猛推怀孕准妈妈,只想看她会不会流产”,成了网络热点。而当时家庭聚会的熊孩子的亲戚、一妹子左手拖把、右手擀面杖,从餐厅打到客厅,最后把熊孩子踹出了家门。这个情景也颇令人解气。但是,妹子的姑姑抱怨说:把孩子的背都打肿了,膝盖也青了。
从“熊孩子现象”来看,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关键在家长。但是,清官海瑞的母亲海母对海瑞的教育,在很多人看来似乎走了另外一个极端。如有文章写到“(海瑞的母亲)粗暴地捏碎了小海瑞天真无邪的童心,剥夺了他作为儿童的游戏权利。”也有文章如此写到“在母亲怪异极端的教育下,他形成了孤僻的心理,得上了自闭症,这导致他成人后也总是和别人相处不好。……在海母严于律己、严于律人的处世哲学中,有着明显的自虐和他虐倾向。”而支撑这些观点的理由是:“小海瑞只要冒出玩耍的念头,就会遭到母亲义正词严的一通教育。所以,海瑞打小就不‘戏谑’,总是一本正经,老气横秋,甚至可能连笑都不会。”即便是正面评价海瑞的郦波教授也说“有一次……小海瑞路上听小同学说了个好笑的笑话,回来就笑呵呵地学给母亲听。……小海瑞自己说完后,实在忍不住,就乐呵呵地笑个不停。……(海瑞的妈妈)等他笑不出声了,劈头盖脸地就把小海瑞数落了一顿,说圣人有这样好为‘戏谑’的吗?就是说圣人有这么不庄重、不端重的吗?”因为明朝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朱国祯所著的笔记“(海瑞的母亲)谢氏志教育,有戏谑,必严词正色诲之(《涌幢小品》卷二《海忠介实际》)”。
那么海瑞母亲的教育真的像这些网络文章所说的那样“极端、变态”吗?海母的教育方式同“熊孩子现象”有什么关系?
我们首先看“戏谑”这个词?“戏谑”真的仅仅是“开玩笑”吗?有一个成语叫“戏而不谑”,意思是“开玩笑,但不捉弄和伤害人”或者是“开玩笑又不使人难堪”!反过来讲“戏谑”是否“戏而谑”呢?作为母亲来讲,要求自己的孩子开玩笑不伤害不别人、不使别人难堪,这不是所有有素养母亲对孩子的基本要求吗?怎么是海瑞母亲“极端、变态教育”呢?“谑=言+虐”,“虐”在甲骨文象形汉字里有“人如虎口”之意,也就是说“谑”就不是一般的玩笑,而是伤害他人的话。当孩子说话伤害了他人,我们做父母的不应该严厉制止吗?如不让孩子及时知道自己犯错,那么孩子就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,演变到行为上伤害别人,乃至犯罪。有这么一则故事,一个名叫李振飞的人被判处了死刑。临死前跟母亲时,用嘴用力咬掉母亲的耳朵说:“是你害了我一生,如果当初你阻止我偷盗,我也不会是这个下场!”前几个月“遂宁市7岁男童在公交车踢人被‘过肩摔’”,“四川墙外高空作业工人被小孩用刀将安全绳割断”,“一位男孩没得到姑娘手里的炸鸡排,在地铁来临的瞬间猛地从后面把姑娘推向轨道,幸好眼疾手快旁人拉住了姑娘”、“熊孩子索要手机被拒,端起滚烫汤锅照着女孩子的脸上就浇……”等等“熊孩子”伤人问题,更有2015年上海“杀妻藏尸案”!
如此看来,究竟是海母教育海瑞那样,听到儿子讲伤害别人话的就严厉制止。这样做正确?还是因为给“熊孩子”的恶行找理由说“孩子还小”正确?
一篇网上发表的小学生三年级的考场作文《我的妈妈》有这么一段话:“妈妈对我的学习很严格。我有一道题做错了,或者一个数字错了,她就会很严厉起来。”那么,我们是否推断作者的妈妈是一个严厉、不讲情面、甚至是同海母一样“严苛”的“虎妈”?我们再接着看这篇小学生作文当中的后面一段话:“妈妈富有童心。我让她跟我玩,她总是毫不推辞地答应。她经常会把我的花样弄得很有趣,不过她总赢。我爱我的妈妈,她给我生命,给了我生存的希望,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。”也就是说,妈妈严厉,但不一定就苛刻,更不能轻易认为严厉的海母一定是“怪异极端的教育”、“有着明显的自虐和他虐倾向”!
其次,在权威媒体上不少文章说“海瑞的恋母情节极其严重,即便到了成年,也总是像孩子那样依恋和服从母亲,在心理上还没有‘断奶’”。这些话的依据是:海瑞在《乞终养疏》中写到“母之待臣,虽年当强壮,日夕相依,不殊襁褓”!
一位海南文化名人说:“如果海瑞这样孝敬母亲是‘恋母、变态’的标准,那么我和爱人都是‘变态’。我现在要跟照顾80岁老母亲,而我爱人在另外一个地方照顾年纪更大老岳父!老人年纪大了,特别是晚上行动不便,不是更需要我们晚辈的照顾吗?”
而且据考证,嘉靖四十三年(1564),51岁的海瑞奉调入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,海瑞却没有像我们很多想象当中的“恋母”,考虑年届75的老母亲可能无法经受北方寒冷生活,最后决定让妻子王氏携二男三女一同从江西兴国回海南。海瑞说描述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是“日夕相依,不殊襁褓”。有些“学者”由此推断海瑞“恋母”、心理上“不断奶”!海南一位高产发明家说:“以前逢年过节才回家。而到了五十岁的现在,我是每个两周就不惜耗费五六百元汽油钱、从数百公里之外开车赶回家看父母!现在我发明产品链条每突破一步,我就会想起我已经过世的母亲,我就想哭!”难道这位高产发明家是五十岁才开始“恋父恋母”吗?五十岁忽然变成“心理上没有‘断奶’”、有严重的“恋母”情结?这位高产发明家说:“我是一位公认的‘孝子’,但我认为自己是五十岁才懂得什么‘孝’!”之所以,五十岁时发生态度,是因为到这个岁数时,发明家才发现,不识字老母亲其实在潜移默化当中赐予自己很多智慧。这位发明家说:“现在回想起来,在我长辈当中唯一能够理解我发明创意是我的母亲。而且我母亲一直想深入了解并帮助我,但每当母亲问到我的具体工作,我总会不耐烦,毕竟我发明工作很像无法跟不识字的母亲说清楚。母亲早在我二十多岁的时候,就断言我的朋友当中,哪些人能够给我什么样的帮助,而哪些人哪怕看起来很聪明,但往往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。现在母亲的预言在一一在兑现当中。而因为当初不懂得真心同母亲沟通,也错失这些接受智慧启迪的机会。现在事业工作每一步突破,发现母亲早早就预判其中阻力和对策方案,只是当时我不懂珍惜。现在想起母亲的启示,感觉自己领悟太慢了,愧对母亲。现在遇到问题,想得到母亲更多的启迪,可惜已经没有机会了。”
“尽忠如蝼蚁,尽孝似禽兽”也是海瑞的一个“标签”。持有这些观点的人都认为,其源头也是海母教子的“极端、变态”方式!“蝼蚁”即“蝼蛄和蚂蚁”,“尽忠如蝼蚁”,似乎强调“蝼蛄和蚂蚁”这种弱小动物在群体生活当中,没有太多自己独立思维,不管君王对错,都可以无条件地忠诚君王而付出自己的生命。可是,海瑞是一个没有自己独立思维人吗?海瑞担任淳安县令期间,能够做到“办公阶段经费缩减90%”以上却还能保证整个县衙的正常运转!请问一个没有独立思维的县令能做到这一点吗?【梁云龙《海忠介公行状》:“(海瑞的前任乃至更多淳安县令)每丁至四、五两,公(指海瑞当县令)只征二钱有奇。”】。我们再来看“海瑞淳安版扶贫”:如学者考证“(当时淳安县)农民们有因赋税徭役过重而逃亡的,海瑞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办法,使他们能回故乡安居乐业,允许他们将被人侵占的产业要回来,把卖给别人的子女赎回来,没有田的分配荒田,没有耕牛、种子的,都借贷给他们。而且规定让他们耕作三年以后才起征赋税、徭役,这是比较能够解决逃亡问题的对策,因此在海瑞的任期内,很多逃亡他乡的农民,又都回到故乡淳安来了。”能够把这些执政理念执行到位的官员,是一个没有独立思维的人吗?而且海瑞如“尽忠如蝼蚁”,应该是不惜生命、无条件执行君王的指令,而不应“抬棺骂皇帝”、“曝光君王的阴暗面”!有人说,海瑞之“忠”是忠于大明王朝,不是忠于某一君主,为了维护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,所以才会冒死进谏。如果是这样,一个能区别君王昏庸的臣子,一个想方设法为王朝长治久安而冒死规劝君王的臣子,这种官员本身就极有主见的、极有智慧的,怎么又变成是无条件执行君王指令的、没主见的“蝼蚁”?